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親子關係",共有29筆資料

焦慮少年,長大易憂鬱

根據一項紐西蘭的研究顯示,罹患焦慮疾病的青少年成年後較容易產生心理及藥酒癮問題。研究者觀察964位14~21歲被診斷為有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畏懼症及恐慌症的青少年,結果發現他們在成年期初期較容易罹患藥物濫用症、憂鬱症或焦慮症,且青少年期出現焦慮症的類型愈多,成年期初期出現憂鬱症的可能性及嚴重性愈高。
2018-05-30

媽媽,妳最疼誰?

你家孩子常為看電視而爭吵嗎?或為糖果、玩具分不均而吵架嗎?你是否常扮演「包青天」,卻換來孩子認為「不公平」,甚至覺得偏心?此時,父母該用什麼方法化解紛爭,達到孩子心中的「公平」? 佳琳的老大早產,出生時不到2000公克,隔年,她足月生下老二,體重達4000公克。由於她費盡力氣才把老大養活,即使老大已24、25歲,她仍覺得老大體質比較「弱」,相對的,老二能吃能睡身體壯,讓她常不自覺的「要老二讓老大」,連老大捅漏子也常要老二收拾。結果老二對母親一直存有心結,大學畢業後選擇離家獨居,1~2個月才回家探望父母一次。
2018-05-30

說故事時,6個扼殺創意的作法

「為什麼孩子對故事提不起興趣?」「怎麼小朋友動來動去,不能安靜聽我講完?」「這故事這麼有意義,為何孩子不以為然?」究竟……對孩子說故事時,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文琪坐在床邊,捧著故事書對躺在床上的孩子講故事。雖然孩子睜大眼睛聽,卻沒有太多反應與互動,她覺得疑惑,平常帶他們逛書店,遇到說故事的活動,他們總聽得津津有味,甚至隨著劇情表現出喜、怒、哀、樂等情緒,為什麼唯獨她講故事,他們沒有太多表情?故事屋創辦人、也是說故事專家張大光和幾位故事媽媽歸納幾個要訣,提供做參考。
2017-12-11

當阿媽孫長大回家,父母怎麼補親情

年輕父母為了扛起甜蜜的負荷,努力在職場上衝刺,這時,祖父母代為照顧孫子,可是,當孩子稍長,父母把他帶回原生家庭,若相處上不適應,該如何協助?
2017-10-29

親子旅遊,教孩子什麼?

親子旅遊也是增進親子關係、為親子默契加分的互動方式。引導孩子查地圖、看比例尺、瞭解當地人文風情等,當書本的知識一一在現實生活兌現,孩子臉上展開的笑容與得到的成就感,相信也能帶領他邁向未來的人生旅程…台灣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也是《陪你去環島》一書的作者盧蘇偉,3年前給獨子盧蘇士的小學畢業禮物,是單車環遊台灣9天。和兒子相處融洽的盧蘇偉說,經過9天的旅程,讓他與孩子的關係變得更親密。同時,藉由這幾天的相處,和兒子交換許多想法,不僅孩子在這9天成長很多,他個人也有一番感觸。
2017-07-23

親子談心力不從心?10撇步拉近關係

和孩子談心說來容易,做起來卻總是力不從心。該如何和孩子溝通,打破親子間的那堵牆?
2017-03-28

不要老是對我碎碎念

成長中的青少年或出於本能、或因荷爾蒙作祟,老嫌父母囉唆,厭惡教訓、頂撞關心,父母千萬不要被激怒,以不歡而散的吵架方式收場。抬頭看了看鐘,發現樂樂坐在電腦前面玩遊戲,已經整整半天了,忍不住提醒他該「收工」了。這個國二的小子,帶著不耐煩的口氣回道:「安啦!我自己知道怎麼安排時間。」
2017-03-21

你和孩子的距離在那裡?

家長與孩子間的心靈距離,既不能太親密,也不能太疏離。若不能拉開彼此所需的距離,不但壓縮孩子的成長空間,也易造成其他負面影響。在空間上,人與人之間必須維持相當的距離,就像體操表演者一樣,既不能站得太近,以免牽絆彼此的動作;也不能離得太遠,否則隊伍就湊不成形,稀稀落落。
2017-03-21

與孩子的對話,你說對了嗎?

您曾仔細審視與孩子的對話方式嗎?是讚美鼓勵還是恐嚇威脅?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讓他從錯誤中學習成長。「與孩子對話」系列,多位專家、學者從發展理論與實務經驗,給家有不同年齡孩子的父母一些原則性的提醒,及正負兩面的示範,這樣的構想,源自於在一次邀訪台北市立師院林佩蓉教授談父母不懂得與孩子對話,造成管教失當的情形,在我對照9年來經營「愛家總動員」節目,深入觀察親子互動的經驗中,覺察到親子對話普遍不被重視,卻又深深影響親子關係與教養結果時,我非常感恩於每一次接受訪問的老師,他們正呈現一種好的習慣,正向的示範及優質的傳承。
2017-03-21

大學選系不同調,親子關係拉警報

3月中是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階段放榜的日子,在這之前,你與家中孩子經歷過一段選系戰爭嗎?親子選系不同調,各持己見該怎麼辦?讓親子專家告訴你!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