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日前公布最新飲食建議,由於部分大型掠食性魚類有蓄積較高濃度的重金屬「甲基汞」之虞,恐影響胎兒及兒童神經發育,故建議孕婦、計畫懷孕婦女及6歲以下兒童最好避免食用。然而,魚類為優質蛋白質,亦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營養素,是孕婦及兒童建議應攝取的食品之一,魚類到底要怎麼挑選、料理,才是對身體有益的呢?
鯊魚、旗魚、鮪魚、油魚
4大掠食性魚類要注意
根據食藥署「孕婦、育齡婦女及1~6歲兒童魚類攝食指南」建議,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宜至少均衡攝食7~9份(245~315公克)的各種魚類;1~3歲兒童每週宜至少均衡攝食2份(70公克)的各種魚類;4~6歲兒童每週宜至少均衡攝食3份(105公克)的各種魚類。
但應避免選擇部分掠食性魚類,包括鯊魚、旗魚、鮪魚、油魚!如要攝食,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應不超過2份(70公克)之旗魚、鮪魚及油魚,或每週不超過1份(35公克)鯊魚為宜。1~6歲兒童則為每個月攝食不超過1份(35公克)為宜。
份量估計:魚肉1份=35公克(可食生重),目視約為成人三指併攏後之大小及厚度。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繪圖/陳玟憶
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已將大型魚類甲基汞限量下修到1ppm,以此估算,50公斤成人1週應不超過65公克,約只有3~4片生魚片的量。
甲基汞傷腦
恐影響智力發展
甲基汞來自於工業化汙染的廢水排入大海,進入食物鏈,而大型掠食性魚類因位在海洋食物鏈頂端,經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食物鏈,體內便逐漸累積較高濃度的重金屬等毒素,包括甲基汞。
人體長期攝食到甲基汞會傷害中樞神經,影響大腦發育,嚴重可能導致顫抖、抽筋、記憶力變差、感覺障礙等症狀;2015年5月《臭氧層》期刊發表的臺灣研究更發現,甲基汞還可能導致女性不孕。而對於胎兒、幼兒而言,甲基汞的健康主要危害是導致神經發育受損;甲基汞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並在胎兒的腦部或其他組織蓄積,進而影響腦部發育,如思維能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專注力、肌肉活動能力等均會受影響。
中小型魚輪流吃
才能分散風險
臺灣四面環海,除大型深海魚類外,還有許多其他種類的中小型魚可以選擇,如秋刀魚、鯛魚、鯖魚等。但要注意,因海洋環境汙染,中小型魚類並非完全沒有累積重金屬等毒素,只是含量較大型魚少。
但也不必完全不敢吃魚,因為魚肉是優良蛋白質來源,更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EPA與DHA有助於幼兒眼睛、腦部發展。還是建議孕婦、計畫懷孕婦女及6歲以下兒童適量攝取,只是最好減少或避免食用深海大型魚,中小型魚也需時常更換魚種,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
鹹魚難翻身!
遭世界衛生組織列一級致癌物
鹹魚對許多人而言是佐飯的佳肴,但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IARC)近日公布最新一波致癌物清單,將「中式鹹魚」列為一級致癌物(Carcinogenic to humans),與菸、酒、檳榔同等級。
鹹魚致癌主因是製作過程中添加「亞硝酸鈉」,遇到魚肉高蛋白而產生大量亞硝酸胺,恐增加腸胃道腫瘤風險,其他像是香腸、火腿、熱狗等以亞硝酸鈉醃製的加工肉品,亦有類似問題。但「亞硝酸鈉」其實是合法食品添加物,亦規範每公斤食品不得添加逾70毫克。因此消費者不必過於恐慌,飲食風險為相對概念,提醒民眾應避免或降低食用頻率,以減少致癌風險。總之,適量攝取各類食物,飲食均衡、多樣化,攝取足量新鮮蔬果,就是健康飲食的不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