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神經",共有108筆資料

車禍後做哪些檢查釐清是否腦震盪、腦出血?

藝人林志穎2022年7月載兒子在桃園蘆竹發生嚴重車禍,歷經手術和長達半年的復健,身體才逐漸恢復。當你騎機車或開車上下班時,是否也怕意外上門?車禍發生時要做哪些檢查釐清傷勢,才能確保未造成嚴重的腦震盪、腦出血、神經痛等後遺症?(2023.11.09更新)
2022-07-25

寶寶屁股上方有凹洞正常嗎?尾骶骨凹陷可能是「脊椎破洞」嚴重則大小便失禁

有些孩子的屁股上了凹洞,這樣的症狀是正常的嗎?醫師表示,尾骶骨凹陷是相當常見的現象,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是潛在的脊椎問題徵兆,少部分情況下會出現脊椎神經缺損、甚至是脊柱裂等問題,必須及早前往醫院檢查治療。
2021-04-12

癲癇發作急救嘴巴塞物能防咬傷?5點癲癇常見迷思整理

癲癇目前治療方式以藥物為主,不過仍有約三成的病患在合併多種藥物使用後仍控制不佳,因此身邊的人癲癇發作時如何適當處理,不但是病友的家人和朋友必須熟記的重要事項,一般大眾也必須了解,以備不時之需。
2021-03-16

椎間盤突出不能立即開刀?醫師:前3個月保守治療有必要!

椎間盤突出疼痛難耐,連帶工作、生活都受到影響,但為何醫師不建議立即開刀治療,甚至需要花三個月復健呢?若找整脊師調整有幫助嗎?有些人椎間盤突出卻完全不會痛?
2021-03-10

癲癇發作,怎麼辦?醫師提點發作前,可能出現的8個前兆

拜醫療進步所賜,絕大部分癲癇症患者可透過藥物、手術或其他治療達到完全控制成果,因此交通部也有條件放寬考取汽機車架架限制。醫師提醒,癲癇發作前常見頭暈、心悸等徵兆,及早就醫治療,能有效降低傷害。
2021-02-18

20歲迪士尼男星因癲癇猝逝,癲癇會遺傳嗎?吃藥可治癒?

癲癇是一種腦部疾病,盛行率約每1000人中有4位患者,癲癇病患發生猝死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約10倍左右。究竟哪因素會引起癲癇發作?遺傳的比例?需長期吃藥還是能自然消失?
2021-01-29

50歲後大腦加速萎縮!關鍵階段掌握3件事逆轉失智症發生

隨著年紀增長,50歲過後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逐漸萎縮,專家指出,若在罹患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階段仍有機會可逆,預防惡化成失智症。
2021-01-27

手麻像蟲爬、全身又癢又像被電到?3個小動作緩解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覺得自己身上總像有蟲爬來鑽去,老是渾身不舒服又很癢,有時甚至像被「電到」的感覺,到底怎麼了?這不是蟲子的錯,而是「神經」惹的禍。這些影響生活品質的惱人症狀,其實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周邊神經病變上身!
2020-11-16

每天花10分鐘做這件事,不讓失智、老年憂鬱找上門!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020年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過了50歲後,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逐漸萎縮,60~91歲時以每年0.5%速率萎縮,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力、計畫力等)。若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目前80歲以上每5位就有1位失智,董氏基金會呼籲,要讓大腦凍齡,飲食、運動、睡眠都要顧好!
2020-10-13

腋下多汗真尷尬,5大止汗療法哪種好?

很多人在天氣悶熱、或緊張時,汗腺分布較多的頭頸部、腋下及雙手容易「出汗」,其中又以腋下多汗,甚至有狐臭,最令人尷尬。假如同時有這兩種困擾,可以一併治療嗎?目前流行的治療法,又各有哪些優缺點?
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