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為了保護綠地,在二戰後執行國土計畫,規劃「綠心」農業都市……
荷蘭人口稠密,高度城市化,經濟發達,國土逾20%由填海建造而成,因此其對境內整體空間規劃和綠地保護政策格外費心。
二戰以後,荷蘭政府執行國土計畫,將阿姆斯特丹、烏特勒支(Amsterdam、Utrecht;同屬北翼Noordvleugel)、鹿特丹、海牙(Rotterdam、The Hague;同屬南翼Zuidvleugel)四大城市劃設為「蘭斯台德」(Randstad)大都會區,都會中心有一片面積廣達400平方公里的綠色開放空間,裡面不見商業城和工業區,只有森林、農田和畜牧場,這就是所謂的「綠心」(Groene Hart)。
「保護綠心」是荷蘭的國家基本政策,荷蘭人向來注重生活品質,擁有與自然共存的本質,因此「綠心」概念深植民心。而能親近自然、環保,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生活指標。
「綠心」價值獲得各方人士一致認同,民間和官方攜手合作,通過建立區域性聯合機構,共同致力保護這塊綠色環狀網絡內的酪農產業、生態資源和自然人文地理景觀,並且鼓勵積極發展旅遊和休閒等服務業,避免城市受過度開發和擴張的威脅。同時荷蘭充分利用運河盤繞的優勢,與「綠心」拓展而成的綠地空間結合,澈底落實「水與綠」城市永續發展。
(下期預告:作者將延續「綠心」議題,提供台灣可借鏡思考的概念)
鹿特丹「小孩堤防」風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