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一定會和衰弱、無趣、不快樂、不活躍畫上等號。老化過程的確會經歷失去與失落,如患慢性病、失親、喪偶、離婚、獨居等,但早早開始儲備身心因應老化的健康能量,正視老的影響,接納老後的狀態,就能活出一番風景……
我媽媽這陣子最喜歡Netflix的日劇「鹿楓堂」,不時會重複看,她説因為四個年輕男主角很古錐,又常有笑臉,劇中好多食物看起來「歐伊希索~」(美味しそう)。其中一集劇中有一段對話:「隨著年齡增長,遇見各種離別場合的機會越來越多,人生在世這也是難免,但還是會覺得寂寞啊!不過,想起共同渡過的時光,想到我們曾經一起活過……!」我想,寂寞若有記憶和生活中各種有滋有味的景緻相伴,就是一種幸福。
用新的視野看待「老」
我的媽媽是屏東醫院的護理師,六十歲退休後,才和老爸北遷而居住在台北,和她三對女兒女婿就近生活相處。南部的親戚朋友個個勸她不要這麼大變動,會不適應……;但她打定主意,就把原本打算投資的房子變成自住。她有很多自己的興趣,編織、做衣服、料理(特別是魯肉、炸豬排、糖醋魚),和老爸追日本時代劇……。她凡事喜歡自己動手,近九十歲的她甚至鋪床都喜歡自己來。市場上有iPad不久,孫女詩艶就貼心送她一個,所以看line、視訊成了她的日常之一。另外,看報、看電視新聞與政論節目、看Netflix等,也讓她與社會各個議題沒有脫節。(延伸閱讀:開創新生活,退休你想怎麼過?)
其實,身邊也有不少像我的媽媽一樣的長輩,退休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維持生活的規律,過得怡然自在。他們不見得身體健康或體力好,很多甚至患有慢性病,也有長輩的親人或伴侶已過世,不過,他們並沒有心懷擔憂與恐懼,而是悠然安度老後生活。
怎麼面對及因應失落,我們可以選擇
我們與寶佳基金會合作出版《「老」得好:人生冬天的景緻》,希望帶給讀者另一種新的視野看待「老」,「老」並不一定會和衰弱、無趣、不快樂、不活躍畫上等號。
老化過程的確會經歷未曾預期的失去與失落事件,像書中的玉蘭阿嬤和朱奶奶,原都是久病丈夫或兒子的主要照顧者,丈夫、兒子的突然逝世,他們都經歷一段很長的悲傷復原期,經由家人、社福單位志工的耐心陪伴,朱奶奶決定嘗試走出家門,買菜、到公園運動,改變現況。但是喪偶近兩年的玉蘭阿嬤卻依然足不出戶、提到阿公就眼淚掉不停,家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本書透過受訪者的真實分享,呈現罹患慢性疾病、失親、喪偶、離婚、獨居等等老後將會面臨的景像。本書中,我們看到長輩如何為老後生活積極預備,例如從陪伴母親過程中學習認識「老」的陳大哥、興趣廣泛、學習不綴的獨居胡老師、與病共存的燕芳老師。他們早早開始儲備自己因應老化的身心健康能量,正視老的影響與改變,接納自己老後的狀態,活得各有一番風景。其實要怎麼面對及因應這些失落事件,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延伸閱讀:獨居不等於孤單,這樣做活得更精采!)
用愛陪伴家中長輩正向老化
他們的故事提供我們知道怎麼陪伴家中的長輩正向老化,例如,鼓勵長輩學習與應用三C產品,耐心陪著他們重複練習使用,當他們學習上手,就有動力維持社會連結與人際互動;陪他們做喜歡的事情養成規律,不論是追劇、看新聞、攝影、烹飪……,如常生活讓心情穩定。再則要聽他們說他們的故事,重提當年勇,這不只是一種聊天話題,也讓他們能重溫美好時光,帶來愉悅。(延伸閱讀:樂齡族學用手機視訊、對雲端發票、導航找路,用網路翻轉生活)
雖然我們已身處高齡社會,很多人還是不能接受「老」、很少感受「老」的怡然與從容,不認可「老」後的自我價值。人生如果像春夏秋冬,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經歷全程,所以「老年,可說是一生最福氣的階段」,值得懷抱「老得好」的想望,有信心地面對老後生活。(延伸閱讀:退休後樂當志工!從服務中找回自我價值)
一次和我媽媽看日本NHK電視台訪問百歲正在菜園採收的阿嬤,最想做什麼,她說:「都好啊。」不過認真想了後說:最想大口吃塊滷肉,有肥油的那種!
可不是,其實不需要教高齡者如何養生,如何過日子,他們自有一套方法。我們反而要自覺,同時陪長輩去感受或享受他們的日常,就會聞到那一股幸福味。(本文為書籍《「老」得好:人生冬天的景緻》編輯後記)
想了解更多【協助高齡者適應身體退化、喪偶、重拾生活重心等】資訊,請上博客來、金石堂等網路書店查詢新書《「老」得好:人生冬天的景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