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醫院",共有560筆資料

「2020戒菸就贏比賽」得獎名單出爐!老菸槍靠醫師一句話,告別31年菸齡,獲首獎30萬元!

「2020戒菸就贏比賽」得獎名單揭曉!得獎組中大多是因為「愛的力量」而立志戒菸,有為了希望身體健康以照顧92歲高齡父親及11歲年幼兒子的,有每天看到重症病患痛苦、甚感健康重要而戒菸的,也有女兒主動幫忙報名並擔任見證人……等等。雖然戒菸的過程並不輕鬆,常會出現精神變差、情緒較為焦躁,但他們多數靠著運動、嚼無糖口香糖、多喝水,或者學習李㼈在「十問十答」短片裡面說的「把菸當作毒品」,加上還有堅定的意志力及家人的愛,來度過戒菸斷癮的不適。
2020-06-15

吃什麼水果能改善失眠和疲憊感?掌握3關鍵,選對活力水果!

你今天吃水果了嗎?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國民飲食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董氏基金會進一步於109年2月針對台灣15~69歲國人進行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網路調查,有效問卷共1068份,結果發現,水果吃較多的人,活力比較好,比較不容易感到倦怠、疲憊,睡眠品質也比較好!
2020-06-11

7種易引起耳鳴的常見疾病,有哪些輔助療法可改善?

耳鳴是潛在病症引發的症狀,通常是因耳朵損傷,或是年齡老化造成聽力喪失或受影響。耳鳴音量太大,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聽不清楚外部聲音,甚至對聲音變得非常敏感,可能會引發壓力、睡眠困難、焦慮和聽力下降等困擾,以至於必須採取措施來消除或掩蓋外部噪音。(延伸閱讀:突然聽不見是耳中風嗎?耳鳴原來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2020-06-10

便祕大解密!破解10大網路常見偏方,讓排便更順暢

30歲的小愛在一家公司擔任行銷設計師,一進辦公室就黏在座位上離不開,天天都要滿足老闆和客戶的需求,壓力大就算了,運動量也很少,偶爾午餐就跑去便利商店隨便吃一吃解決,她飽受便祕所苦,曾經一個禮拜只排便一次。高齡70歲的桂枝,因腸道老化,排便不順暢,發現大便又黏又硬。小愛和桂枝面臨便祕的困擾,都想方設法多喝水、吃蔬菜水果,他們都曾聽說早上空腹喝一杯鹽水,可以治療便祕,但嘗試過,覺得沒有效果……。
2020-06-09

少吃鹽就能瘦?「3日戒鹽法」教你這樣吃,減肥效果超顯著!

減肥八成靠飲食,兩成靠運動,眾所皆知,許多人為了瘦身、保持身材,都知道要少油、少糖,甚至還有不少女明星靠著進食前,先把食物過水來減肥。但你注意過「少鹽」嗎?日本日前風行一種超夯的減肥新概念,只要去除鹽份3天,就可以讓人消水腫、解便秘,變成不容易發胖的燃脂體質。心動卻不知道該如何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有多少鹽分嗎?快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2020-06-05

2020戒菸就贏比賽首獎出爐!快上「531專區」了解新興菸品的危害

5月31日世界無菸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2020年菸害防制重點:「真相大白:菸商鎖定新世代」,揭露菸商鎖定年輕人行銷新型菸品的手法,促請各國政府確實管控或禁止新型菸品危害、保障下一代健康。「華文戒菸網」推出「531專區」https://bit.ly/3ceO32H ,整理收錄2020世界無菸日中文版宣導素材,也籲請政府盡快修法,確保下一代健康。
2020-06-02

防疫宅在家追劇玩Switch,10招幫你避免眼力下降!

從今年1月底開始,為了防範新冠肺炎,有些學校改為視訊上課,上班族改為在家遠端上班、視訊辦公,許多人也盡量宅在家不出門。因為不能出去踏青或逛街,待在家不是追劇、打電動或玩Switch,就是焦慮地不斷滑手機關心疫情狀況。近距離用眼久了,眼睛難免不適,不想視力受損,快記下這10招護眼秘方吧!
2020-06-01

子宮肌瘤、腺瘤、子宮內膜息肉差在哪?怎樣早期預防癌化

女性在40~50歲以後,因為排卵逐漸不規則,導致荷爾蒙不平衡,子宮裡增生異常組織的機率會提高;加上現代女性普遍晚生,外在的環境荷爾蒙又多……等諸多因素,使這類婦科問題已經變成一種「文明病」。
2020-05-28

2020世界無菸日主軸:「真相大白:菸商鎖定新世代」民團呼籲立即修法!

董氏基金會指出,跨國菸草公司2011年起全面介入行銷電子煙,2015年再推出加熱菸,以擴大市場營利。世界衛生組織(WHO)揭露菸草公司鎖定年輕人行銷新型菸品,將2020年菸害防制主軸訂為「真相大白:菸商鎖定新世代」,促請各國政府確實管控或禁止新型菸品危害、保障下一代健康。
2020-05-26

防疫新生活運動也別忘了紓壓!當心壓力、孤單、睡眠不足會增加疾病感染風險

在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及全民的團結努力下,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於平穩,為了兼顧防疫與民眾的生活品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推動新生活運動。提醒民眾,千萬別忘了紓壓的重要性!因為壓力、孤單和睡眠不足都會造成免疫力大幅下降,若此時正好暴露在有病毒的環境下,受感染的機率就會提高,這是2020年3月刊登於《神經科學新聞》的研究所指出。
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