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易因週期性的經期流失鐵質,所以女性需要的鐵質比男性多,假如沒辦法吃內臟類或牛肉的女性,該吃什麼聰明補鐵?每日需要攝取多少鐵質才足夠?如果缺鐵又會造成什麼症狀?哪些族群要小心缺鐵?
鐵質在體內有哪些重要功能?
血液中由紅血球負責運輸氧氣到全身,成分中的血紅素,主要由鐵質構成,在能量供給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鐵在人體除了用來製造紅血球,另外也會成為鐵蛋白儲存在肝臟、脾臟、骨髓,小部分儲存在骨骼跟肌蛋白,能幫助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也能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是重要的微量礦物質營養素。
別忽略「缺鐵」可能帶來的症狀
如果體內的「鐵」含量不足,就無法製造足夠的紅血球,因此無法攜帶充足供身體各組織使用,造成缺鐵性貧血,會令人容易感到疲勞、臉色蒼白、頭暈、掉髮、身體免疫力下降、體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延伸閱讀:育齡女性缺鐵性貧血率14%!專家教你5招吃對食物補鐵)
鐵質每日建議攝取量
豐禾健康管理顧問總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鐵質建議的每日攝取量會根據性別、年齡,還有身體狀況而有所不同,一般會建議成年女性每日攝取15毫克的鐵質,成年男性則攝取10毫克。而鐵質攝取量上限12歲以下的人為30毫克,13歲以上攝取量上限為40毫克。以下是根據國民健康署在2020年4月所發布的最新國人膳食營養素中鐵質的參考攝取量:
女性懷孕時為了替母體跟胎兒提供氧氣和營養,紅血球會增加,所以人體對鐵的需求量也會上升,此時鐵的吸收率也會提升,如果鐵質攝取量不足,可能會提高早產或新生兒體重不足的風險。再者,如果寶寶鐵質不夠,也可能衍生出生長遲緩的問題。
分娩過程可能會大量失血、流失鐵質,哺乳的媽媽也因分泌乳汁的關係,需要攝取更多的鐵質。國健署建議,日常國人膳食中之鐵質攝取量,不足以彌補婦女懷孕、分娩失血及泌乳時之損失,建議自懷孕第三期至分娩後兩個月內,每日另以鐵鹽供給30毫克之鐵質。(延伸閱讀:從沒貧血過,血紅素卻突然降低,也許是在檢查前做了這件事)
補鐵要吃什麼食物?如何提升吸收率?
飲食中的鐵質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血基質鐵(Heme Iron),大多存在於動物性食物,另一種是存在於植物性食物的非血基質鐵(Non-Heme Iron),以人體吸收率來說,血基質鐵高於非血基質鐵,而且不太會被其他飲食成分影響吸收率。
營養師楊承樺表示,想補鐵,多會建議吃紅肉類,例如豬血、鴨血、牛肉、羊肉和動物的肝,海鮮類可選擇貝類,因為吸收率較高,能幫助攝取到更多的鐵質,如果不吃牛肉、內臟,則可以選擇上述其他肉類、海鮮食用。(延伸閱讀:高鐵高鈣不利鐵質吸收?)
那吃素的人要怎麼補鐵呢?
楊承樺營養師說明,可選擇鐵質相對豐富的藻類、堅果及種子類食物,像是鳳尾藻、紅毛苔、紫菜、黑芝麻、南瓜子等,由於非血基質鐵較容易受到其他成分(如草酸、植酸、單寧酸等)影響吸收率,可搭配攝取維他命C來促進鐵質的吸收率,例如在飲食中增加番茄、花椰菜、紅椒、檸檬等菜色,或是飯後吃芭樂、奇異果、柑橘、柳丁等高維他命C的水果,都能幫助鐵質吸收。
另外,也要避開「多酚類」食物,包含花青素、兒茶素、單寧酸,它們會和非血基質鐵結合,降低鐵質的吸收率,所以吃飯前後最好不要喝茶或咖啡,缺鐵的人也不太建議飲用。
5大容易缺鐵族群
哪些人比起一般人更需要注意鐵質的攝取呢?以下五種都是易缺鐵的族群:
1.青少年:
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發育期,骨骼和肌肉要生長,對鐵質的需求會增加。
2. 開始有月經的女性:
女性因月經的關係,定期帶來鐵質的流失。(延伸閱讀:30歲出現掉髮危機怎麼辦?營養師公開補鐵、補鋅養髮食物減少掉髮!)
3.懷孕及哺乳期女性:
懷孕及哺乳期的人需要較多的鐵質來支持母體和孩子。
4.長期茹素者:
吃素的人只能攝取非肉類食物,由於非血基質鐵的吸收率較差,較容易缺鐵。
5.運動員(尤其女性):
運動員因大量運動,相較一般人容易缺鐵,女性運動員再加上月經失血,更容易流失鐵質。
營養師楊承樺建議,可選擇動物性食物來補充鐵質,如果不吃肝臟類和牛肉,可以吃羊肉或是海鮮貝類,鐵質比較好吸收。攝取植物性食物時,要搭配維他命C食物,增加鐵質吸收率,且避免在用餐前後喝咖啡或茶,以免妨礙鐵質吸收。缺鐵症狀輕微可靠飲食改善,但如果長期缺鐵且嚴重時,就要尋求醫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