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尿",共有300筆資料

正確的糖尿病飲食觀

從事糖尿病營養教育多年,最令人感慨的就是接到一些糖尿病患,因害怕營養師們會對他們的飲食做出很多限制的建議,不願接受飲食指導,而以自己的想法與觀念去做飲食控制,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然而這些病人在接受營養師的指導後,才恍然大悟糖尿病飲食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可怕,並不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吃,而是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吃,只是要知道可以吃多少量的問題而已。
2018-04-11

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吃對食物遠離病痛

慢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等慢性疾病,不用節食或吃素來控制病情,其實注意飲食的調配,控制高油、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不僅能吃得開心,也能健康長壽。
2018-04-11

腰圍肥胖比其他肥胖更危險!肥胖7大健康危機不可不知

研究發現,腰圍肥胖比其他肥胖更危險。因為腰臀圍比可反應體內的脂肪分布,假如腰圍或腰臀圍比較大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機會較腰圍或腰臀圍比正常者明顯升高。肥胖除了影響外表,也會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狀動脈心臟病、膽囊炎、脂肪肝、大腸癌7大慢性病,不可坐視不管。
2018-04-02

你需不需要荷爾蒙補充治療?

補充女性荷爾蒙,可以有效改善婦女更年期症候群,並且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老年失智,但你是不是需要,以及適合荷爾蒙補充治療?「更年期」是婦女因卵巢功能退化,由具有生育能力進入不能生育的過渡期,大約有2至5年的時間。由於卵巢萎縮,導致荷爾蒙分泌日漸減少,而出現各種不適症狀,稱為更年期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的早期症狀包括熱潮紅、盜汗、心理及行為的改變;晚期症狀則有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老年失智症、泌尿生殖系統萎縮及皮膚老化問題。
2018-03-30

不再吃錯藥,懷孕與藥物

門診中常會碰到孕婦詢問「聽說孕婦不要隨便吃藥,剛剛看病時忘記跟醫師說自己懷孕了,藥物可以吃嗎?會不會影響胎兒?」 相信每個人都同意懷孕及生產的過程是一個奇蹟,將近有一半的孕婦在懷孕期間會服用一些處方藥,這還不包括服用成藥的部份,雖然並不知道實際人數,但可能更多。 藥物到底如何影響胎兒?準媽媽服用的藥物,大部份經過胎盤到達胎兒,大致上可以這麼說,準媽媽服用什麼藥,胎兒也就吸收什麼藥。
2018-03-30

不只高血糖,9成糖友都有「低血糖」,恐增3倍失智風險

糖尿病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以往大家普遍認為是高血糖所致,殊不知「低血糖」也是造成糖尿病患生命垂危常見的原因。研究指出,曾發生低血糖的糖友,不只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高出近3倍,還會增加腦神經傷害及血管阻塞機率。
2018-03-23

口臭除了牙周病,當心暗示這些身體疾病...

有口臭困擾的人,散發的氣味居然不盡然相同,可能是水果味、魚腥味,也可能是臭雞蛋味、酸臭味,儼然在逛一座小型市場,醫生便循著這些氣味,揪出病因!
2018-03-14

認識兒童尿蛋白與腎病症候群

腎臟病名列89年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八位,可是它卻不是成年人的專利,早在兒童時期就有跡可循,尿蛋白過高就是一個重要指標。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資料,民國89年腎臟病已名列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的第八位。此外,腎臟病惡化為尿毒症而需要長期透析治療(洗腎)者,近年來也急速增加,以85年度為例,已多達19675人需要洗腎,至今仍持續成長,而中央健康保險局的資料更進一步指出,在86年度的醫療處置給付中,透析治療排名第一,佔了110多億元,真可說是醫療衛生的重大負擔!
2018-03-13

糖尿病合併症的防治

糖尿病的可怕在於初期無明顯的症狀,以及合併症常伴隨而至,造成身體與生活沈重的負擔。現代醫學科技發達,只要作好血糖與血壓控制,可以有效地預防合併症的發生。隨著物質文明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糖尿病,尤其是第2 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也快速增加,為能擁有優質的晚年生活,如何預防、診斷與治療已成為糖尿病防治非常重要的課題。由於糖尿病是無形殺手,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而疏忽了早期診斷,導致在初診斷為糖尿病的病患中,已有1/4的人罹患糖尿病慢性合併症,因此要如何達到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實有加以檢討的必要。
2018-03-13

哪些食物可以預防攝護腺癌?

研究顯示,蕃茄,豆腐,十字花科蔬菜,礦物質鋅、硒、硼,皆有助於減少攝護腺癌罹患率。美國半導體業霸主英特爾董事長葛洛夫,在58歲那一年面臨了生命中的大風暴,健康檢查發現,癌細胞已悄悄地侵襲這位半導體業巨人。但葛洛夫發揮了科學家鍥而不捨的精神,親自拜訪醫生和攝護腺癌患者,以找出適合自己的療法。如今,癌症似乎暫時遠離葛洛夫,而他也在飲食習慣上做了重大調整。他每天吃5~11份蔬果,並經常搭配大蒜和橄欖,且天天喝柳橙汁,及綠茶萃取物和大豆蛋白質混合調製的飲料。葛洛夫是攝護腺癌的倖存者,而他調整過的飲食習慣也很值得參考。
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