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醫院",共有590筆資料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哪些人是高危險群?如何確診?

會讓女性變胖、長痘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很常見的體質病,你知道會造成什麼危險嗎?誰又是高危險群?假如月經一直不來,經期也常不規律,就該盡快到婦產科檢查……
2020-03-17

蜂王乳、胎盤素、月見草油、大豆異黃酮,會引起子宮肌瘤?

在台灣發生率極高的子宮肌瘤,從中醫觀點來看,形成原因多樣,例如:工作壓力大,因不良情緒造成肝鬱氣滯,以及長時間坐著、不愛運動,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瘀,亦即中醫所謂「不通則痛」,無形的氣結逐漸演變成有形的肌瘤。經常攝取蜂王乳、胎盤素、月見草油、大豆異黃酮等相關製品,會增加子宮肌瘤的機率嗎?貧血喝四物湯,可能會刺激雌激素,導致子宮肌瘤?想要避免子宮肌瘤上身,喝玫瑰花茶有解?
2020-03-12

突然聽不見是耳中風嗎?耳鳴原來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之前藝人吳克群因工作繁忙、壓力大,發生突發性聽力喪失,當下沒有馬上就醫查明病狀,導致左耳高、低頻聲音聽不見,醫師評估聽力難恢復到以往。而日本天后濱崎步在2008宣告,左耳已經完全喪失聽力,當時專家們判斷,濱崎步在2000年就患上突發性內耳障礙,而且長期處於噪音環境,加上準備演唱會期間壓力過大,這些都是傷害聽神經的高危險因素,造成聽力逐漸下降,甚至完全聽不見。
2020-03-12

新冠肺炎最多無症狀感染,鼻過敏等危險群6招避免肺炎重症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已經將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提高到3.4%,但民眾也不必太過恐慌,即便目前仍未有明確有效、普及的藥物可治療,但我們仍可以透過改善自癒力來抗疫。目前有些觀察指出,像吸菸者、年齡大的男性較容易轉成肺炎重症或死亡,據說可能與這些人肺部的ACE2受體較多有關。但其實,胸腔科醫師就指出,如果能從口、鼻開始就加強屏障的能力,避免病毒進入肺部,只讓它停留在上呼吸道,那麼其症狀就只是類似感冒而已,而有些人甚至連症狀都沒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呼籲,我們可以盡力做到「最多帶原,不要肺炎!」
2020-03-05

劉真拆葉克膜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為何引發腦出血?等待心臟移植,還要注意什麼?

國標舞女王劉真二月初因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而進行手術,沒想到手術期間心跳驟停,故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並在半個多月後拆除葉克膜,改裝俗稱「人工心臟」的「心室輔助器」,以等待心臟移植的機會。然而,3月4日又突然傳出劉真自發性腦出血,緊急動開顱手術搶救。到底使用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等維持心臟功能的設備,為何會導致腦出血?使用「心室輔助器」等待心臟移植,還要注意什麼?
2020-03-05

預防新冠肺炎「社區感染」,這10種人快加強呼吸道防禦力,避免肺炎重症

新冠病毒的「無症狀帶原」、「忽陰忽陽」等異象,讓它難捉摸,也讓大眾對於新冠肺炎更感不安。台灣已進入社區傳播感染的階段,不少民眾跟SARS時期一樣,開始瘋狂尋找各種可增加免疫力的方法。現在不妨「直接強化上呼吸道的天然防禦機制」,讓新冠病毒只引起輕症,減少病毒轉戰肺部而演變成肺炎重症的機率。
2020-03-04

用「降噪耳機」聽音樂,可以避免被吃掉聽力?

在捷運上聆聽喜愛的歌曲,是不少通勤族最享受的事,但車上人們的交談聲和列車行駛的聲音干擾,卻讓你常不自覺地把耳機音量調高嗎?小心如此長時間下來,恐怕將傷及聽力!近年「降噪耳機」正夯,不論是Apple推出的Airpods pro、Sony WF-1000XM3耳機,還是BOSE的消噪耳機,標榜有主動式降噪、抗噪功能,可以讓使用者避免外界干擾,更健康的享受音樂,但它是否真的如此神奇?專業人士認為,要懂得挑選和使用,才能物盡其用。
2020-02-27

腳底按摩愈按愈痛?小心「足底筋膜炎」上身!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強而有力的雙足有助我們行萬里路,但據統計,約有1/10的人一生至少會罹患一次足底筋膜炎,其中女性比率又高於男性。醫師提醒,如果早上一下床,腳跟就出現劇烈刺痛感,活動10多分鐘後痛感才逐漸緩解,就是最典型的足底筋膜炎症狀。
2020-02-27

葉金川:面對新冠肺炎,要小心但不要擔心!

目前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尚在掌控中,但隨著武漢及北京先後封城,愈來愈多國家發現確診病例……有些民眾想起17年前SARS侵台、和平醫院被迫封院的夢魘,忍不住擔心,面對新冠肺炎來襲,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自處?
2020-02-26

新冠肺炎考驗免疫力!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何預防?

新冠肺炎病毒(武漢肺炎)大流行,使防疫成為全民運動,口罩、酒精幾乎是出門的標配,然而,許多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免擔心:「這樣真的夠嗎?」一名56歲曾女士因罹患乾燥症,必須服用免疫調節劑藥物,她擔心會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武漢肺炎風險,為了是否服藥而夜夜失眠,一度還狂喝「當歸黃耆補氣湯」以及號稱抗發炎聖品「薑黃素」,但醫師提醒,免疫系統失調的患者千萬不可自行停藥或亂服藥,若有任何疑慮,應尋求專業醫師意見。
20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