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危險群",共有56筆資料

你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憂鬱症雖然仍找不出確切的主因,但累積的經驗顯示,憂鬱症患者的確在生理、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上,具有普遍共通性,所以在認識憂鬱症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自己是否擁有這些特質。有人說:「21世紀是憂鬱症的世紀」,根據國外一項研究發現,憂鬱症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損失為所有疾病的第四位;到了西元2020年,憂鬱症將取代意外災害、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愛滋病等,躍升為第二位死因,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將對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由此可見,憂鬱症是一項值得重視且人人應該認識的疾病。
2018-05-16

預防乳癌、子宮頸癌、乳巢癌、子宮內膜癌,自我檢視是否為婦癌高危險群?

我是不是婦癌高危險群? 根據資料顯示, 婦女終其一生,每4人就有1人會得到癌症, 其中又有1/3患者會集中在女性性徵上, 這就是我們所稱的「婦癌」。癌症到目前為止,仍是現代人聞之色變的夢靨。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統計,台灣地區婦癌罹患率最高的,以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會陰癌及陰道癌,堪稱「前5大」。
2018-04-25

心肌梗塞與心律不整、狹心症、心絞痛等心臟病症狀如何區分

看似腸胃、筋骨出了問題的胃痛、肩頸酸痛,肇因竟是每天平均奪走31條人命的心肌梗塞,即使不是高危險群也不能大意。國際大導演李安的父親李昇在今年初因急性的心肌梗塞過世;前大法官被提名人法治斌,在去年9月中,因為突發性的心肌梗塞,撒手人寰;以一曲「流浪到淡水」走紅的金門王,也因心肌梗塞發作,突然倒地不起,送醫不治。這些人平時健康情形良好,忽然發病不僅讓周遭的人措手不及,更提醒了大眾平時切勿輕忽身體的任何不適。
2018-04-18

金三角打造健康「心」生活

​想要護心,生活、飲食、運動缺一不可,三管齊下才能為健康「心」生活奠下扎實根基。不管你是否罹患心臟病,護心之路都非一蹴可幾,生活上的保養之道,必須自己落實,想要過得更自在舒適,不妨聽聽專家的建議。心臟病高危險群或心臟病患者相當關心的問題是,如何享受性生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科主任劉復康舉日本的統計數據說明,心臟病患者因為夫妻性生活而致命者約有1%,如果性生活採取簡單不太費力氣的姿勢,心臟的負荷約為每小時跑6公里的運動量,所以心臟病患者多能保有正常的性生活。
2018-04-18

洗頭竟中風?溫差大如何避免中風

到美容院洗頭、按摩,也可能發生中風的憾事?當早晚溫差大,該做哪些「預防中風」的措施?之前一位女大學生到美容院洗頭竟中風,送醫後研判是頭部後仰拉扯到頸動脈,影響供應腦部的血液流量而導致暈眩、暫時缺氧;而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因腦血管出血住院,雖然醫師全力搶救,仍回天乏術。醫學界強調,中風的發生並不會因年齡、性別有異,只要有潛在血管病變,任何人都有可能。
2018-03-14

年過半百小心攝護腺癌

近幾年攝護腺癌檢出率愈來愈高,但發現時大半已是末期,存活率大為降低,為什麼上了年紀就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有人說是跟飲食西化、吃得太油有關,真的嗎?
2018-03-13

鼻咽癌誰是高危險群?怎麼提早發現

鼻咽癌已躍居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七位,若說鼻咽癌是中國人特有的「專利癌」,一點也不誇大。根據醫學文獻,鼻咽癌很少發生在歐美國家的白種人和黑種人身上,即使是東方民族的日本人、韓國人也鮮少發現;卻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各省及台灣地區非常普遍,從幾歲大到80幾歲都可能罹患,其中以45歲上下的人罹患率最高,然而目前10歲至20幾歲的病例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較其他癌症提早20年發病。
2018-03-13

減緩骨鬆威脅,如何從飲食中補鈣?

骨質疏鬆症是隱形殺手,嚴重時咳嗽或彎腰就會背部骨折,目前國人每日鈣質攝取,皆未達衛生署建議的成人鈣質攝取量,怎麼吃對食物,增加鈣質吸收率?高鈣餐點又該如何料理?
2018-03-09

誰能拉自殺危險群一把?

國內外的研究顯示,自殺與情緒有很強烈的關聯。憂鬱症個案若生性悲觀、激進或自我控制能力欠佳,很容易在遇到經濟困境、生活重大事件,如:失落或人際關係不良時出現自殺行為。今年8月,美國一本專業期刊發表預測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依序為1.曾出現自殺行為;2.個案本身主觀感受到明顯的憂鬱症狀;3.尼古丁或酒精依賴者。
2018-01-22

不到30歲就有牙周病?小心侵犯型牙周病

26歲的曼菲有著明眸皓齒,笑起來特別好看,她不僅飯後、睡前固定刷牙,每半年也會定期洗牙。偶爾有不適,到牙科清潔一下就會恢復,牙醫師也常稱讚她牙齒照顧得很好,沒有結石、染色。不過,近來曼菲的牙齒卻出現不明原因的腫痛,且刷牙時常流血,焦急的她趕緊去看牙醫師,沒想到卻被告知可能有牙周病的問題,一做檢測更發現,不只是腫痛的區域,曼菲口腔內多處有牙周病……很多人對牙周病的刻板印象是好發於35歲以上的成年人,但倘若是侵犯型牙周病,常發生在年輕族群。此類牙周炎多半和特殊細菌有關,患者治療期間,需定期回診,和醫師密切配合,使用抗生素藥物,才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