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精神科",共有158筆資料

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怎麼溝通才能避免衝突?

今昔相比,更年期、青春期同時現身家庭的機率愈來愈高,在雙方身心不斷轉變,且相互碰撞、衝擊下,兩代衝突似乎不可避免……究竟如何才能安然度過,避免一觸即發的家庭風暴?更年期是個棘手的問題,不僅生理出現熱潮紅、盜汗、頭暈、失眠、記憶力差等症狀,不知不覺中,情緒也愈來愈難控制,EQ明顯變差,身心飽受打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2017-07-04

別對精神科藥物有偏見

最近,「精神科藥物」突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並引起ㄧ些紛擾。
2017-07-04

21世紀醫師要面對什麼?

前一陣子電視上最熱門的新聞就是: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的人球案。每天打開電視,都能聽到社會各界疾呼醫界需要省思的聲音。衛生署也好、健保局也罷,權責單位無一倖免。民眾對於人球案的熱烈關切,有如日劇白色巨塔的劇情內容,愈是神秘、高不可攀,愈是吸引觀眾注意。當然,落井下石並不應該,看熱鬧外之餘,醫師也到了該學習角色轉換的時候,除需要具有醫術、醫德外,危機處理的能力更是需要加強。
2017-06-27

吃抗鬱劑會增加自殺危險?

最近一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曾警告民眾在服用抗鬱劑時,需注意自殺危險性會增加。乍看之下,似乎服用抗鬱劑與自殺行為畫上了等號,其實不然。
2017-06-20

解心憂,改變想法開始

天下雜誌以「健康新殺手──心身症」做為第473期的封面故事,「心身症成為新流行病,12年增4倍,泛焦慮症每3人就有1人,憂鬱症、過勞肥、眩暈、失眠、心悸……,
2017-06-06

民報董事長陳永興》人生不是只有一個答案

陳永興有多種角色和身分,30年內,他換了13份工作,精神科醫師、立委、高雄市衛生局長,更到過羅東聖母醫院服務,擔任院長,為老人醫療大樓奔走募款。從羅東聖母醫院退休後,他沒有忘記年輕時爭取言論自由的熱血,創辦了網路媒體《民報》。有朋友勸他,不要老了還做這個要燒錢、無法賺錢,且要投入一堆精力的工作。他覺得,人不能沒有理想,難道老了就不能將年輕時的夢想實現嗎?
2017-05-31

抗憂鬱藥應該吃多久

門診來了一位女士,一進診間就滿臉愁容的說:「唉!醫生,又發病了。」我想起她是位「重鬱症」個案,好幾次門診治療到一半就失聯,因她覺得病情好轉就自行停藥,沒多久又惡化。「不是又發病,是本來就沒好。」我告訴她。
2017-05-25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試試運動紓壓!

體委會「民眾運動習慣」調查發現,今年運動人口比例為80.3%,較去年增加2.7%,顯示全民運動漸漸形成風潮。運動不僅有益健康,對抒緩壓力也有絕佳成效,像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用走路穩定思緒、藝人李詠嫻做瑜伽來擺脫煩躁。壓力大到喘不過氣嗎?不妨試試運動紓壓!
2017-05-22

看恐怖片竟有紓壓兼減肥的效果?

2017年可說是電影院「最恐怖」的一年,不少經典恐怖片都將重返大螢幕,包括《異形》、《鬼娃恰吉》、《安娜貝爾》、《陰兒房》、《奪魂鋸》等都再度翻拍或拍攝系列續集,讓不少恐怖片迷興致勃勃。不過,你知道嗎?看恐怖片可能提心吊膽,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居然有助壓力釋放,還能幫助減肥,不過情緒比較敏感的人還是要注意。
2017-05-19

每個苦悶的路口,陪你轉彎

患有憂鬱症的陳韻涵,打工認識個性陽光的許晏庭,他常提供正面的思維,給韻涵莫大的信心和鼓勵,陪伴的過程,晏庭也曾氣餒,但他學習以更多同理心,耐心地傾聽,憂鬱症患者真正需要什麼?
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