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腸癌",共有59筆資料

痔瘡會變成大腸直腸癌嗎

嚴重的痔瘡,會變成大腸直腸癌嗎?痔瘡和大腸直腸癌兩者的發病症狀都是出血、便祕,到底兩者有無關聯?該如何區分?90%的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都會被誤認是痔瘡,但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澄清,「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無關,痔瘡也不會變成癌症,這兩者唯一相似之處,是痔瘡發病的症狀,例如出血、便祕,和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很像,容易混淆。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常視出血症狀為痔瘡引發,因而未去檢查、延誤治療。
2017-03-02

腸癌找上年輕人,這些特徵你有沒有

志高從國一開始,每天下課回家後就窩在房裡玩電腦,餓了就吃泡麵、速食、香腸、炸雞排等油炸或燒烤的食物,結果17歲那年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第三期。當腸癌年輕化已成全球趨勢,該如何提高警覺?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代表罹患腸癌嗎?今年就讀大四的建宏日前跟同學騎單車環島時,發現內褲後側沾血,原以為是騎車磨破痔瘡,但環島結束後情況依然如此,於是到醫院檢查,赫然發現一顆2公分大的大腸息肉已病變成腫瘤,趕緊開刀切除。由於爺爺死於大腸癌,父親隨後也跟著進行檢查,沒想到腸道乾淨正常。原來建宏外宿,常外食、飲食不均衡、缺蔬少果,才引起大腸癌。
2017-03-02

為自己打造黃金級健康腸道!

​現代人的外食比例偏高,飲食偏西化,加上生活作息不正常,不少人都有腸道疾病的困擾。如果飲食習慣又喜好高脂肪、低纖維、多紅肉,並缺乏運動,大腸癌的發生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
2017-03-01

藜麥夯什麼?研究:可防腸癌病變!

​國內癌症死亡人數屢創新高,尤以大腸癌患者最為大宗,已經長達八年位居癌症死亡排名之首,預防大腸癌一直是醫、學界積極研究的,終於在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副教授施純光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台灣紅藜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病變。
2017-02-22

護好腸,健康從裡美到外!

想要無毒一身輕,預防大腸癌、直腸癌,《護好腸,健康從裡美到外!》一書,告訴你一定要懂的保健「腸」識!
2017-02-18

罹癌後不要害怕人群,勇敢走出去,重拾快樂!

身高180公分,塊頭高大的鄒燦南,4年前確診罹患大腸癌時,忍不住在眾人面前掉下男兒淚。但在家人和朋友的加油聲中,堅持「我要活下去」的信念,逐步鍛鍊體能,後來成功挑戰癌友單車環島和路跑,如今已重回職場的他,充滿活力,絲毫看不出來是大腸癌癌友。
2017-02-03

好心情,防癌力的重要營養素!

根據統計指出,近10年來,罹癌人數平均暴增了1.6倍,其中又以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生率增加最多。不少研究均證實,癌症與飲食極為相關,如:攝取過多的脂肪,容易增加罹患乳癌、卵巢癌及胰臟癌等癌症的發生率
2017-02-01

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院長鄧世雄》為失智老人打造愛的世界

30多年前,當民眾對銀髮族的需求仍不瞭解時,鄧世雄率先投入老人照護的冷僻領域,並將關懷的觸角,從健康老人延伸到失智老人,一路建構完整的銀髮族養護醫療體系,心繫老人醫療的他,今年2月被證實罹患直腸癌,面對疾病,他說「我不會倒下,天主還有很多事要我去做」。
2010-01-25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匯聚愛的暖流,疼惜女人心

在乳癌防治還未起步的年代,張金堅看到罹患乳癌的婦女身心飽受煎熬,於是投身乳房外科,並於8年前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在推廣活動中,他發現社會上還有很多需要關懷的角落,於是把「鑽研醫學新知」和「推動乳癌防治」當作終生的志業,以行動回饋社會,熱忱地深入角落,教導女性疼惜自己。在醫療專業上,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也是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身為國內乳癌、大腸直腸癌專家,常要診療病人私密的部位,他不只讓病人卸下心防,也讓專家服膺他。不久前,他領軍的台大血管新生研究中心得到「經濟部學界科專」的支持,進行醫療科技的研發,裡頭成員個個學有專長,如何和專家互動?他自剖:「我不是有智慧的人,最簡單、最愚笨的方法就是努力做事、誠懇待人,這樣就會有成績。」
200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