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血",共有519筆資料

出生時體重輕者,成年後易有心理問題

研究發現,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年輕人,出現焦慮、憂慮及其他心理問題的比例高於平均值,而美國大學生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也偏高,該如何協助年輕人解決情緒困擾,其實是每個人都該關注的議題。
2018-05-16

疲倦再見! 9個放鬆身心的小祕訣

你有說不出的壓力嗎?累積的疲倦是否讓你提不起精神?年節裡,給你9招放鬆妙計,讓再多的壓力、疲倦與2003年告別!許多研究顯示,日復一日的壓力、焦慮會引發頭痛、肌肉酸痛、高血壓,並降低免疫系統,讓人容易生病。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覺到壓力,特別是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杜克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科醫師萊德佛·威廉表示。
2018-05-09

年輕女性罹憂鬱症,新陳代謝問題多1倍!

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女性,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血糖等新陳代謝的問題,而癌末病人生前也常因憂鬱症或其他情緒挫折而受苦,何化解憂鬱情緒,也許女孩間的私房話幫得上忙。幾乎所有人在生命中都曾遭逢憂鬱、焦慮或壓力大的時候,此時大多數的人會尋求朋友的協助。研究指出,同性朋友也許是女性預防憂鬱症的第一道防線。
2018-05-09

治療焦慮症,一定得服用抗憂鬱劑嗎?

繁忙的生活步調,讓你感到疲倦、焦躁嗎?長期下來,這股急迫感可能會導致過度擔憂,讓人容易緊張慌亂!假如被診斷出有過度焦慮的問題,通常醫師會開立「百憂解」等廣為人知的抗憂鬱劑,來協助患者改善症狀。不過,你知道嗎?藥物治療雖能有效推助情緒、降低焦慮,但有些抗憂鬱藥物效果卻被誇大,長時間使用,不僅無法根治焦慮症,一旦停藥,還有可能立即復發!以下文章摘錄自晨星出版社出版的《抓狂邊緣》一書。
2018-05-04

當心3大眩暈,潛藏致命風險

金曲歌后江蕙曾公開表示自己長期受眩暈症所苦,且因為嚴重影響生活,甚至不得不封麥。其實,「眩暈症」可分為內耳或腦幹問題引起,若是內耳問題,通常較易治癒:若是腦幹問題或其他疾病引起,就可能引起致命風險,一定要及早治療……
2018-05-02

刮痧,怎麼刮出健康?

很多人喜歡刮痧去暑,隨身攜帶刮痧棒,走到哪刮到哪, 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的古老醫術,其實包羅人體經絡知識, 想自行刮痧,得先瞭解正確的方式與禁忌, 才能刮走病魔、刮出健康! 火紅的太陽常讓人熱得受不了,出現頭昏、上吐下瀉、全身無力的情況,這時,老一輩的人總會拿出一根瓷湯匙,要你轉過身去,在你的頸背部刮啊刮的。漸漸地,皮膚上出現紅紅的血絲瘀青,過不久,中暑的情況慢慢舒緩。這就是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智慧──刮痧。
2018-05-02

解痛活血的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的方法為何?療程為何?除可止痛外,是否有預防復發的效果?雷公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有哪些副作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形成,按中醫理論而言,是因為外界的「風、寒、濕」三種異常的「氣」,侵犯人體的經絡,留存在肌肉關節間,影響局部的氣血循環,導致關節腫脹、變形、疼痛等症狀。科學研究認為針灸會刺激腦內啡的釋出,來抑制疼痛的產生。臨床上發現,每個穴位有其獨特的功效,除止痛外,也可以治療、治癒疾病,且使疾病不再復發,除非患者不加保養、愛護而再度損傷。
2018-04-25

預防乳癌、子宮頸癌、乳巢癌、子宮內膜癌,自我檢視是否為婦癌高危險群?

我是不是婦癌高危險群? 根據資料顯示, 婦女終其一生,每4人就有1人會得到癌症, 其中又有1/3患者會集中在女性性徵上, 這就是我們所稱的「婦癌」。癌症到目前為止,仍是現代人聞之色變的夢靨。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統計,台灣地區婦癌罹患率最高的,以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會陰癌及陰道癌,堪稱「前5大」。
2018-04-25

糖尿病合併症的防治

糖尿病的可怕在於初期無明顯的症狀,以及合併症常伴隨而至,造成身體與生活沈重的負擔。現代醫學科技發達,只要作好血糖與血壓控制,可以有效地預防合併症的發生。隨著物質文明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糖尿病,尤其是第2 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也快速增加,為能擁有優質的晚年生活,如何預防、診斷與治療已成為糖尿病防治非常重要的課題。
2018-04-25

糖尿病教室(Q&A)

汪小姐有糖尿病三年,平日靠飲食、運動及口服降血糖藥Diamicron一顆來控制血糖,平常血糖大多在飯前126mg/dl以下,飯後2小時168mg/dl(平均),最近血糖達飯前193mg/dl,飯後2小時208mg/dl,請問需要再增加口服降血糖藥的劑量嗎?A:汪小姐接受口服降血糖藥治療,是屬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表一),控制良好的血漿血糖值飯前為110~140mg/dl,飯後兩小時為140~200mg/dl。汪小姐飯前血糖高達193mg/dl,為控制不良族群,如果運動加上飲食控制,依然無法使血糖降低,就需要增加口服降血糖藥的劑量。通常糖尿病患應該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或良好範圍,至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低血糖症狀不明顯,所以控制在良好範圍即可,不必過分嚴格要求,只要不是在不良範圍即可。
201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