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親子之間

孩子上小學,新手父母如何上手

「學校的小朋友會陪我玩嗎」、「以後功課會很多嗎」、「老師會不會很兇」…… 看著孩子的小臉滿是疑惑、緊張,身為父母除了耐心安撫, 可以事先做什麼準備,陪孩子寫這段新生入學記? 小敏這學期要就讀國小一年級,媽媽對於她的成長有些緊張,不能再放任小敏睡到自然醒,而且每天開始要督促她的課業……不知道同儕的媽媽如何教養孩子,她開始感到一個頭兩個大。
2018-04-18

高度控制下的虛擬愛

高科技創造了電子雞、機械狗...讓孩童在設定的範疇內安穩地生活,卻剝奪了孩子感受其他生命主體的機會,生活不是靠努力就可以完全掌控的,如何接受生命中的無奈與起伏,才是孩子終其一生都得學習的重要課題。流行,無所謂好壞,其間透露的訊息卻足堪玩味。這些日子來,電腦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寵物電子化,大家似乎已見怪不怪。我依稀記得好幾年前,電子雞開始上市的時候,孩子們幾乎人手一「雞」,很多中小學生因為著迷養電子雞而無法專心上課,當時教育部長吳京甚至提議設養雞場,以示民主開放。
2018-04-18

大班升小一,學習不憂慮

戲中學習的孩子,一下子要調整為小學生的上課方法,的確需要花點時間。父母能否預先調整作息、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是決定孩子適應良好與否的關鍵。每年9月都有一批6足歲的孩子進入正式教育體制,成為小一新鮮人,許多大人都好奇,這些稚氣未脫,才剛換下圍兜,捨不得和點心說拜拜的小可愛,他們能坐在教室裡專心地上課,認真地學習嗎?
2018-04-18

人際關係,我很在意!

青少年很在乎得到同儕間的認同感,如果遭到排擠,協助他去除不受歡迎的負面特質,讓他盡情享受人際關係的樂趣。
2018-04-18

青春的憂鬱,你懂嗎?

自殺是青少年十大死因的第三位,這些輕生者多半患有憂鬱症,讓他們感到憂鬱的主因來自於同儕團體及外在形象,身為父母,該如何察覺孩子身陷情緒迷宮,及早給予適切的支持?調查發現,自殺是青少年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八成七的死亡個案生前有憂鬱症;青春的憂鬱值得大人們多多關心。憂鬱與輕生在少年間蔓延,聖保祿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維蒂表示,關於自殺者有高比例患有憂鬱症,多半是回溯性的研究,詢問自殺者身旁的親友或同學,以回顧自殺者生前的行為表現,包括情緒是否喜怒無常、暴躁或低潮不講話,以及睡眠或飲食等生活方式是否改變。
2018-04-18

網路是憂鬱少年的救世主?

網路使用已成為青少年的次文化,其方便、隱密、即時互動的特性,擄獲吞世代的心,然而,私密的互動模式能協助青少年紓壓,或是產生更多情緒問題?網路提供交換及蒐集資訊的便利性,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型態,也帶動了人際互動新模式,不需見面,透過E-MAIL、MSN、線上聊天室等方式,人與人之間可以發展出新的關係。即使如此,網路匿名、即時互動等特性,卻也帶來了社會問題,包括網路成癮、網路色情等。而新的人際互動模式,使越來越多使用者更不善於面對面的溝通,轉而投入網路。
2018-04-18

孩子心情不好,第一個找誰談?

網路已成為青少年抒發憂鬱及壓力的管道之一,各諮商單位陸續成立網路諮商服務,幫助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而父母除了隨時注意孩子網路使用的情形外,也應對於網路相關知識有所涉獵,才能早一步發現問題,避免孩子沉迷網路。到今年底止,中華電信預估,台灣將會有1千萬人上網,習慣上網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8~25歲,其次是26~35歲,再來是12~18歲。從族群分布可知,網路是青少年學習、休閒、交友的「最佳拍檔」之一。
2018-04-18

孩子想外宿,父母該如何應對?

一聽到孩子要外宿,您「過分關心」的態度是否會引發孩子的反感?試著平心靜氣地和孩子站同一邊,相信他會樂意與你分享心中點點滴滴。「媽,這個星期六晚上,我要住同學家!」比比放學一進門,就「昭告」他放假日的行程。對於這種只「告知」,而非「徵求同意」的模式,媽咪已習以為常。經驗告訴我:先別反對,否則必有風暴!
2018-04-18

唸書,不是唯一的生活課題!

年輕的孩子總是活力旺盛、精力充沛,此時的他們,應有健康的管道發洩過多體力,並藉此多元發展自我的興趣與專長。看比比攤了一桌的夏令營活動單,愛玩的媽咪也興致高昂地湊上前去。「來,讓我瞧瞧,現在的救國團活動又添了什麼新鮮玩意。」想當年,最熱門的「中橫健行」,有山訓、傘訓的「虎嘯戰鬥營」………,可真是風靡一大票高中生、大學生呢!參加過救國團活動的青少年,無不留下美好回憶,堪稱在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最令大夥兒津津樂道的往事。
2018-04-18

開放的時代,開放的作為?

在豐富人生經驗的旅途中,有些事是不需要去經驗的,像是嗑藥、吸菸、死亡,以及一些我們原本就知道做了會後悔的事。在我身處的辦公室內,同事分屬不同年代,常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年輕的孩子青春活潑,喜歡開玩笑,談笑之中,不免穿插有顏色的笑話,也不避諱談論色情網站,以及分享網路笑話;而年紀較長的同事,於身處這樣的氛圍時,大都轉身離去,或是搖頭嘆氣。從這樣一個差異上,反映的是,在一個開放的時代是不是就該有一個開放的作法?
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