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葉金川",共有73筆資料

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張鴻仁》公衛救人,生技助人!

張鴻仁學醫,但未選擇當醫生,投身公衛領域,之後擔任公職,在多次臺灣遭遇傳染病威脅時,都在第一線防止疫情蔓延。衛生署副署長退休後,開始在生醫界服務,現在是臺灣生技產業最著名的「業師」。他以豐富的產官學經驗,屢屢為生技產業建言,希望臺灣生技產業更好,幫助更多有醫療需要的人……
2018-08-01

​三隻猴子

我的爸爸常說,老了就該學學日本東照宮裡的那三隻猴子(一隻捂著耳朵、一隻捂著眼睛、一隻捂著嘴巴),它本象徵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而他解釋:這是老天爺特別的安排,老伙呀(台語)聽力漸漸變差是要我們不該聽的不用聽那麼多;視力漸弱是叫我們凡事不用看得這麼清楚,差不多就好;不該說的不要嘮嘮叨叨固執有意見,要多配合年輕人……。
2018-03-30

楊志良、葉金川、譚艾珍及陳焜耀,與您分享《幸福樂齡》!

你有想過老年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嗎?以往提到「老」,大家第一個閃過腦海就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病懨懨的躺在病床上,進食、如廁都得靠旁人協助。不過,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只有16%的人是需要被長照的,剩下84%的人都能活動自如,即便到了80歲以上,也有五成的人能夠自理生活。
2018-01-29

想要「幸福樂齡」?到老一樣有夢的人生可以這樣過!

人生,可以愈老愈有味!想擁有快樂、無憂的第二人生?為了讓更多人「懂老」、「防老」,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與董氏基金會合作出版《幸福樂齡:高年級的人生課》一書,並邀請書中四位名人,包括兩位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葉金川、資深藝人譚艾珍及合隆毛廠總裁陳焜耀,在台北光點與現場多位超過70歲的長輩們,一起分享自己的老年生活。
2018-01-26

動一動,給自己好心情配方

心情不佳,如何讓情緒High起來?除了看電影、購物、或和朋友去KTV唱歌吶喊,面對不景氣的環境,有什麼免費又有效的解憂放鬆法?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發現,每週進行3~5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有助於緩解憂鬱症病情。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也指出,有運動習慣的人,得到憂鬱症與焦慮症的機率較低。連美國新任總統當選人歐巴馬,面對緊湊激烈的總統大選,也是以打籃球來紓解壓力。你是否也因低潮情緒纏身而感到無力?
2017-12-13

敬「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部片《鐘點戰》(In Time),活命的時間要自己賺……,片中每個人的外貌身體狀況都停留在二十五歲。所以當一個人在介紹他的岳母、媽媽和女兒時,你幾乎分不清楚她們的輩分,因為她們看起來都很年輕且凍齡。這在未來的世界不無可能,目前平均餘命是八○・二歲,拜科技之賜,八○年後出生的人,平均餘命可能會到一百歲。
2017-08-08

全民健保會不會倒?葉金川分析健保3650天後的當務之急

全民健保自1995年3月1日開辦以來,已陪我們走過3650天,「破產」的警訊與醫療品質的爭議,讓它的下一步不知該何去何從?如果健保倒了,我們的醫療品質會更好嗎?3650天,足以讓一個嬰幼兒成熟長大為少年;3650天,足以讓一棵樹苗茂密成蔭;3650天,足以讓人們兩鬢變白;而3650天的全民健保,面臨怎樣的困境?為此,我們專訪了親手接生全民健保的第一任健保局總經理、現任台北市政府副市長葉金川,談談他對現行全民健保的看法與觀點,期待政府當局、醫界或民眾,對全民健保這些日子以來甚囂塵上的「破產」警訊與爭議,可以冷靜地回歸到專業的考量。
2017-07-03

《醫師的異想世界》從不同樣貌中看他們的堅持與自在

政治孤鳥沈富雄從10歲起就決定自己的志向;充滿捨我其誰的正義,發起228平反運動的陳永興曾想當個文學家;音樂才子羅大佑在醫學領域待了9年,卻毅然脫下白袍走向音樂;台灣版《白色巨塔》的作者侯文詠在36歲生日那天決定從醫師成為作家;一直被喻為救火隊的葉金川,只因為生物老師教學生動而選醫;這些現今在政界、學界、樂壇、文壇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在董氏基金會最新出版的《醫師的異想世界》中,剖析從醫之外,另一個夢。
2017-06-22

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葉金川》為人生留下感動的事!

2014年底,葉金川意外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親身經歷了生死的生命課題,雖然外界把他視為政治人物,但他在《最美好的時光》一書中,透露自己其實想當作家和廣播人,書中他鼓勵每個人留下感動自己的事,他說,「退休更要逐夢,想到就做,不要猶豫!」「生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古今中外有誰能下個正確又完整的定論呢?誰敢說自己是最瞭解生命真相、生命意義的智者呢?每個人都無法主導自己的「生」,最多只能安排「死」,在這個前提下,什麼樣的生命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在生命的終點,什麼樣的滿足可以讓嘴角掛上微笑,無憾地離開?這些問題你有想過嗎?
2017-03-31

告別式,誰是主角?

照理來說,告別式應該是為了亡者而舉辦,但在臺灣,許許多多的人情壓力,造成大部分的來賓都是看著亡者子女們的分上前來弔喪,所以大部分反而是子女的朋友們。仔細想想,亡者從來就不是主角!
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