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心",共有1527筆資料

標靶藥物加免疫療法,挽救末期肝癌有解?

曾與周星馳拍下多部作品的香港演員吳孟達2月27日因肝癌病逝,享壽70歲。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發現肝癌已是中晚期,該如何治療?如果對標靶治療效果不佳,免疫療法是用哪些人?又能發揮什麼效用?
2018-09-14

到底是想不開還是生病了?青少年#Noblue!

根據董氏基金會2018年以六都國、高中職學生為對象進行的調查顯示(回收有效問卷3,478份),過去一年內,71%的受訪者表示,學校「有」安排心理健康宣導活動;僅三成五「喜歡/非常喜歡」學校所安排的內容。進一步詢問,受訪者認為學校需要補強或改善的心理健康資源前四名依序為「設計更多元的活動」、「課程規劃」、「提供線上的諮詢服務」、「教材」,顯示校園需有更多元的心理健康資源及固定課程規劃的必要性,因此用心快樂社會企業與董氏基金會特別邀請網紅超強系列和Una拍攝#Noblue宣導影片,提供更豐富多元的心理健康教材。
2018-09-14

房事不再「力不從心」,男人如何「硬」起來?

許多男人對於房事總是自信滿滿,若漸漸在房事上感到不能隨心所欲,恐讓男性飽受困擾或失去信心。事實上根據保守估計,約10%~20%的成年男性有性功能異常的困擾;而糖尿病男性患者更高達50%~70%有性機能障礙的現象。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院長蔡培斌觀察,儘管勃起功能障礙者仍以中年以上的男子為主(40~60歲男性約占六至七成),但因不舉來求診的年輕患者也愈來愈多。許多年輕男性都因念書或工作,太忙、太累、太緊張,導致小弟弟也跟著不健康。以蔡培斌的門診經驗來看,他遇過最年輕的病人是21歲的男大生,不過他也遇過高齡80歲的爺爺,即使有帕金森氏症,仍維持不錯的性功能,令他印象深刻。不舉是許多男性不敢說甚至不能說的困擾,不舉的原因有哪些?現今有哪些治療方式可以解決「不舉」?文末再告訴你如何從運動、飲食重振雄風。
2018-09-13

走得愈快,活得愈久

一項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最新研究指出,走的越快,可能壽命越長。該研究團隊探討了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所有成因所造成的死亡率與走路速度之間的關係。研究者就1994年至2008年間在英國進行的11次人口調查,從中囊括了5萬225名走路者的資料進行分析。
2018-09-12

正向看待老化,有助於老年人因應壓力

根據一項2016年發表於老年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對於老化抱持正向態度,讓老年人面對壓力情境時較有彈性。
2018-09-12

和孩子的心更靠近,親子溝通怎麼說?

維持孩子的親密關係,從每天與孩子的談心開始。孩子開始上學甚至到青春期,如何和孩子更親近呢?面對孩子的成長及變化,父母的談心方式可不能總是「今天過得如何啊?」這樣的問話,當心碰上孩子青春期、叛逆期的轉變而碰壁,如何更靠近孩子的心,父母如何接招?
2018-09-10

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不夠美,如何重拾自信?

根據董氏基金會2014~2016年進行的調查,「外表」是高中女生不喜歡自己的壓力源榜首(34.9%),平均每5位青少女就有1位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一旦缺乏自信,就容易落入「自我實現的預言」,總是覺得自己一定做不到,而無法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因此,如何提升孩子的自信是許多師長都應正視的課題。
2018-09-06

不只護腸,多吃蔬果讓身心更快樂

根據董氏基金會歷年臺灣身體快樂指數調查結果發現,有近8成民眾表示自己常容易感到不耐煩!僅不到4成對生活感到滿足或快樂;6成民眾常有腸胃不適的問題,約4成民眾有腹瀉或便祕的問題。
2018-09-05

青少年心事悶著,和家長的教養方式有關!

「開明」、「專制」、「寬鬆」與「忽視」,哪種管教方式會讓孩子和父母更緊密?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平均每7個孩子就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且多數孩子會優先向教養方式「開明」的父母談心,其次依序是「專制」、「寬鬆」與「忽視」的父母。
2018-09-03

老公失業家裡蹲,關心怎麼說出口

當另一半失業在家,該如何轉化他低落的情緒,做他的啦啦隊為他加油打氣?如果發生衝突或爭執,要怎麼接招,扭轉這場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 勞委會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全台共有41萬人失業,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發現,每一名失業者,至少會讓周遭一個親人籠罩在「失業憂鬱」的陰影;換言之,全台至少有82萬人正遭受失業暴風的波及。
2018-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