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憂鬱症",共有374筆資料

焦慮少年,長大易憂鬱

根據一項紐西蘭的研究顯示,罹患焦慮疾病的青少年成年後較容易產生心理及藥酒癮問題。研究者觀察964位14~21歲被診斷為有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畏懼症及恐慌症的青少年,結果發現他們在成年期初期較容易罹患藥物濫用症、憂鬱症或焦慮症,且青少年期出現焦慮症的類型愈多,成年期初期出現憂鬱症的可能性及嚴重性愈高。
2018-05-30

喜歡將「我」掛嘴邊,也許不是自戀,而是情緒困擾的警訊!

你身邊是否有朋友在聊天時,總是喜歡說「我」今天…、「我」可能…、「我」最近…,將話題不斷圍繞著「我」說個不停呢?當朋友不停說自己的時候,也許不是自戀,而是在向你發出求救訊號!根據一篇2018年3月刊載於《每日科學》的研究指出,一直說「我……,我……」的人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
2018-05-28

你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憂鬱症雖然仍找不出確切的主因,但累積的經驗顯示,憂鬱症患者的確在生理、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上,具有普遍共通性,所以在認識憂鬱症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自己是否擁有這些特質。有人說:「21世紀是憂鬱症的世紀」,根據國外一項研究發現,憂鬱症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損失為所有疾病的第四位;到了西元2020年,憂鬱症將取代意外災害、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愛滋病等,躍升為第二位死因,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將對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由此可見,憂鬱症是一項值得重視且人人應該認識的疾病。
2018-05-16

陪他走過憂鬱的日子

憂鬱症患者身心十分疲憊、痛苦,許多的病患和家屬朋友對憂鬱症都不甚了解,對於該如何陪伴患者度過難關,常顯得有心無力不知所措……「憂鬱症」一詞在家庭醫學常識中甚少被提及,然而卻是心理衛生教育上必須探討的主題之一,一般家庭不懂得預防、不明白治療過程、不知如何調適,而產生總總疑慮或不知所措,因為沒有這一方面症狀的認知,所以也就沒有警覺該往憂鬱症方面尋求治療,另一方面許多傳統家庭觀念避諱談及精神情緒的問題,誤解精神醫療的過程,以及社會不當地冠上標籤,都可能造成患者更加精神耗弱,得不到支援和治療,使病情更重。
2018-05-16

青少年每天越常上臉書,越需較多心理健康支持

新的研究指出,每天使用社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或Instagram超過2小時以上的青少年,呈現較多精神健康問題、心理困擾、自殺的念頭和未被滿足的心理健康支持上的需求。這是發表在《網路心理、行為及社會網路期刊》最新研究。
2018-05-16

哭一哭有好處

根據一份來自荷蘭蒂爾堡大學、發表於斯普林格期刊《動機與情緒》上的研究指出:好好哭一場可能讓你好過些。
2018-05-16

年輕爸爸的憂鬱警報

一份發表在《小兒科》期刊的新研究顯示:在20多歲就成為父親、並與孩子同住的男性,其憂鬱症狀往往在孩子出生後的5年間上升。
2018-05-16

經常使用社群媒體,恐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

覺得自己24小時都必須上社群網站(如臉書或推特)的青少年,不僅睡不好,也可能成為憂鬱症或焦慮症的高危險群。
2018-05-16

孤獨感,會加速老人心智衰退

擁有較佳人際關係的人退化較緩慢。新的研究顯示,孤單和憂鬱與老年人心智衰退有關。研究資料來自8300多名年齡在65歲以上的美國人,這些人在1998年至2010年之間,每2年就接受1次評估。
2018-05-16

社交生活,能防範女性自殺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醫學》中一篇研究指出,擁有穩固社交生活的中年女性在自殺率上,明顯的較社交孤立的女性來得低。友誼與戶外活動也有助於防範自殺,對憂鬱症的女性也同樣有效。
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