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治療",共有487筆資料

小心3大危險耳鳴,讓聽力喪失!就醫治療這樣描述,有助診斷

耳鳴是指外在環境沒有其他噪音干擾時,耳朵感知到喀噠聲、嘶嘶聲、咆哮聲或嗡嗡聲。聲音可能非常高頻或低沉,也可能單耳或雙耳同時聽見聲音。耳鳴可能是身體的警訊,建議及早就醫找出病源。究竟耳鳴到什麼程度必須就醫,以免影響聽力?就醫時該怎麼描述,能幫助醫師判斷?若突發性耳聾,又該如何治療?
2020-03-25

蜂王乳、胎盤素、月見草油、大豆異黃酮,會引起子宮肌瘤?

在台灣發生率極高的子宮肌瘤,從中醫觀點來看,形成原因多樣,例如:工作壓力大,因不良情緒造成肝鬱氣滯,以及長時間坐著、不愛運動,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瘀,亦即中醫所謂「不通則痛」,無形的氣結逐漸演變成有形的肌瘤。經常攝取蜂王乳、胎盤素、月見草油、大豆異黃酮等相關製品,會增加子宮肌瘤的機率嗎?貧血喝四物湯,可能會刺激雌激素,導致子宮肌瘤?想要避免子宮肌瘤上身,喝玫瑰花茶有解?
2020-03-12

突然聽不見是耳中風嗎?耳鳴原來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之前藝人吳克群因工作繁忙、壓力大,發生突發性聽力喪失,當下沒有馬上就醫查明病狀,導致左耳高、低頻聲音聽不見,醫師評估聽力難恢復到以往。而日本天后濱崎步在2008宣告,左耳已經完全喪失聽力,當時專家們判斷,濱崎步在2000年就患上突發性內耳障礙,而且長期處於噪音環境,加上準備演唱會期間壓力過大,這些都是傷害聽神經的高危險因素,造成聽力逐漸下降,甚至完全聽不見。
2020-03-12

4招改善骨盆前傾,揮別凸小腹、駝背及腰酸背痛

假如你常腰酸背痛,就診後發現有骨盆前傾的狀況,除了接受治療,調整錯誤的姿勢動作,平時還可以靠哪些伸展運動,幫助骨盆歸位呢?
2020-02-20

皮蛇該看哪一科?治好了,為何還會痛?如何預防帶狀疱疹後遺症?

李先生自從身體左側長出帶狀排列的小水泡後,便開始在不同的皮膚科診所之間流浪,甚至因疼痛未止而曾求助民俗療法,最後才在親友建議下尋求神經專科醫師的診療。如今,即使病情改善,不時仍會產生突如其來的灼熱、抽痛、麻感或癢感,「真不知道還要痛多久?」究竟長了皮蛇該看哪一科?治療方式有哪些?又該如何避免帶狀疱疹復發?
2020-02-14

痔瘡用微創手術治療較無痛?術後如何保養?開刀後仍排便出血,是復發嗎?

買了標榜能讓痔瘡處減壓的坐墊,痔瘡會自己好嗎?治療痔瘡,要看什麼科?有人說,只要有痔瘡,就得開刀進行手術治療,不然不會根治?用微創手術治療痔瘡,比較無痛、復原快?以上說法是真的嗎?坊間療法眾多,該怎麼選擇,術後又該如何保養?假如開刀後仍排便出血,是復發,還是沒治好?
2020-02-13

肩腰膝痛復健好不了,打葡萄糖水、PRP更快好?

有些人拉傷扭傷後,每周固定去復健科做物理治療,但治療後沒多久,酸痛又來報到,十分困擾。屬於自費項目的「增生治療」能修復難以癒合的軟組織,是目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韌帶、軟骨、肌腱、筋膜等受傷的新工具,到底葡萄糖增生注射和PRP(血小板增生療法),怎麼打才有效?
2020-02-12

避開7大壞姿勢、看診時這樣描述,遠離3C上癮帶來的酸痛

台灣復健醫學會針對國人酸痛問題進行調查發現,96%以上的民眾,有肌肉關節疼痛的經驗。而yahoo奇摩健康發布的「2018年台灣健康大調查」,在十大困擾症狀排行榜上,以「肩頸腰背酸痛、全身酸痛」名列第一。在18〜35歲的年齡層中,有「全身痠痛」困擾的就占了33%,這和現代人過度倚賴3C產品,又長時間維持錯誤姿勢,脫不了關係,也讓椎間盤突出、骨刺,更容易報到。避開錯誤姿勢、看診時用對方法描述,更有利醫生判斷及對症治療……
2020-02-05

新冠肺炎有哪些症狀、傳染途徑、如何治療?怎麼自製消毒水?解開7個常見疑惑!

中國武漢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確診病例持續攀升,截至30日凌晨6點,中國與港澳地區確診數已達7175例,超過2003年SARS疫情當時的患者人數,其中170人死亡;全球確診數更達到7261例、台灣8例。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台灣出現首例本土個案,行政院長蘇貞昌下令,暫停所有口罩出口1個月,確保國人有足夠的口罩供應防疫,不少藝人,包括大S、小S、范瑋琪等人紛紛發文砲轟政府的管制措施,意外掀起在網上掀起口罩論戰。究竟武漢病毒是如何傳播的?潛伏期多久?感染後會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搭機或搭捷運,該如何自保?又該如何自製消毒水?
2020-01-30

「終止負面思考」的認知治療, 可預防憂鬱症復發

目前有超過3億人口患有憂鬱症,治療方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等治療,短期內有很好的療效;然而,許多人的症狀會在幾個月內或之後復發,只有大約30%的憂鬱症患者,在治療結束後18個月內沒有復發。研究發現以「終止反覆的負面思考」為基礎的「後設認知治療」,有助於提升憂鬱症患者的復原力,人們還可能覺得負擔較少。
202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