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治療",共有487筆資料

糖尿病的治療與照護

運動、飲食、藥物的良好搭配,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糖尿病病人運動的好處,除了可以強化心肺功能,協助放鬆精神壓力外;也能促進胰島素的作用,並且降低血脂肪,增加良性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糖尿病病人來說,溫和適當的運動,可使得糖尿病的控制穩定,但過分激烈的運動會發生無氧代謝反而使血糖增加,所以需避免。
2018-03-13

鼻咽癌誰是高危險群?怎麼提早發現

鼻咽癌已躍居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七位,若說鼻咽癌是中國人特有的「專利癌」,一點也不誇大。根據醫學文獻,鼻咽癌很少發生在歐美國家的白種人和黑種人身上,即使是東方民族的日本人、韓國人也鮮少發現;卻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各省及台灣地區非常普遍,從幾歲大到80幾歲都可能罹患,其中以45歲上下的人罹患率最高,然而目前10歲至20幾歲的病例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較其他癌症提早20年發病。
2018-03-13

如何從打呼聲音,判斷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新婚兩個月的晴雯最近上班總是恍神,還時常哈欠連連,熱心的同事見了忍不住關心,才知道原來晴雯的丈夫晚上睡覺都會打鼾,讓習慣淺眠的晴雯幾乎天天被吵到睡不著覺。睡覺會打鼾是一件惱人的事情,尤其對枕邊人或同房室友而言,常令許多夫妻被迫分房,甚至因此離婚。
2018-03-09

憂鬱症,需要住院治療嗎?

一項發表於《心理治療與身心醫學雜誌》的研究,分析了憂鬱症治療中門診與全日住院的差異。有44位患者參與研究。其中97.7%的人病情為重度憂鬱症,1位是輕度憂鬱症。共同有的診斷包括焦慮症45.5%、身心症13.6%、強迫症6.8%、人格違常33.3%。
2018-03-07

肥胖的人比較會打鼾?想止鼾,該怎麼做?

根據統計,40~60歲的壯年人裡,約有60%的男性及40%的女性,都會在睡覺時打鼾。不過,你可能聽過一個說法:「肥胖的人比較容易打鼾!」究竟這是對胖子的歧視,還是有理論依據呢?當室友和家人都受不了自己的打鼾聲響時,該怎麼辦?不想做手術,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惱人的「噪音」問題?
2018-03-05

戒「沒時間」藉口,3分鐘如意操搶救懶人族!

忙碌的生活是否讓你時常覺得疲累不已, 或是身材日漸走樣成了「麵龜族」? 別再拿沒時間運動當擋箭牌, 試試專家特別設計的「懶人如意操」, 只要花3分鐘,一樣可以達到運動的效果! 運動對很多人來說,是一項必須特別安排時間與地點的任務,除非有運動習慣與嗜好,否則要裝備齊全,搞得汗流浹背、氣喘如牛,實在是一件苦差事。
2018-02-08

你的關節是不是節節倒退?

退化性關節炎有80%集中於50歲以上者,然而,現正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因過度使用關節,以致軟骨關節變得脆弱,所以年齡已非退化性關節炎唯一指標,趁早留心關節保健,日後才有健康無慮的生活。當我們在走路、上樓梯,或蹲下又爬起時,若膝蓋感覺疼痛,就可能得了退化性關節炎(俗稱骨刺)。台大醫院骨科主任侯勝茂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族群包括:年紀大、受過傷、從事粗重工作或較胖者等,以上族群若出現關節疼痛的現象,就要趕快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2018-01-15

「媽媽手」不只媽媽有

「媽媽手」不是家庭主婦的專利,不論職業,只要長時間使用手部肌肉者,患有媽媽手的機率都相當高。平日養成良好的用手習慣,才是杜絕媽媽手最好的方法。常常聽到家庭主婦們抱怨家事做太多,結果造成手痛,這種因做家務而產生手部疼痛的症狀,被稱為「媽媽手」,然而,並非只有忙於家事的主婦們會患得此病;某蛋糕店師傅,為了在父親節前夕趕做比平日數量更多的蛋糕,不斷地做攪拌的動作,因過度使用手部,也引發「媽媽手」;而銀行員工在月底忙著翻傳票、裝訂資料,患得此症者大有人在;另外,編輯工作者,長期持續打字8小時以上,最終也難逃罹患「媽媽手」的命運。
2018-01-11

甲狀腺亢進如何治療?

《三國演義》中形容張飛「豹頭環眼」、睡覺時「眼如銅鈴、雙眼圓瞪」, 以現代醫學的角度看來,其實是得了甲狀腺機能亢進, 若張飛生在現代,積極接受治療,不僅面相能變和藹, 也能改善不適症狀,甚至一勞永逸。 早晨的號角聲響起,一名20多歲的役男眼見左右鄰兵準備迎接忙碌的一天,卻發現自己躺在床上動彈不得。
2018-01-10

全球化憂鬱症防治

小時聽長輩介紹高雄火車站時,都說日本人很會計算成本,並早在日據時代就規劃好未來50年的人潮、流量,不需一再修改。而在設計心理衛生政策未來執行方向時,也需有如此遠大的眼光。雖然我們也不怕犯錯、不怕修改,但大方向一旦走偏,造成的社會成本是很可觀的。今年在香港參加SEBoD(亞洲減輕憂鬱症社會經濟負擔研討會)時,看到世界衛生組織在憂鬱症研究上已進入全球化,且即將發表研究成果,在亞洲,幾乎所有國家都面臨憂鬱症患者及其社經負擔急速增加的情形,由於各國文化及政策策劃人不同,便有各自的憂鬱症防治策略。
2018-01-04